宋词鉴赏大辞典,小说txt下载,现代 ,全文TXT下载

时间:2025-08-21 14:33 /免费小说 / 编辑:蓝天
《宋词鉴赏大辞典》是作者所著的一本江湖、武侠、经史子集小说,作者文笔极佳,题材新颖,推荐阅读。《宋词鉴赏大辞典》精彩节选:何处今宵孤馆里,一声征雁,半窗残月,总是离人泪。 曹组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。峰回路转,曲折尽致,读来只觉精神飞

宋词鉴赏大辞典

推荐指数:10分

作品时代: 现代

所属频道:女频

《宋词鉴赏大辞典》在线阅读

《宋词鉴赏大辞典》第150章

何处今宵孤馆里,一声征雁,半窗残月,总是离人泪。

曹组词作鉴赏

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。峰回路转,曲折尽致,读来只觉精神飞,情韵无限。

“碧山锦树明秋霁”,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。秋雨初晴,秋空如洗,显得青山树分外明丽。锦树,指秋霜染的树木。一肩行李,秋如画,雨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的亮。此词意抒写旅愁,却先欢乐之景,遥映文,以形成节奏的化和情绪的跌宕。“疑无地。”行行之际,山路转陡,几疑路穷。

这种“山穷复疑无路”的觉,正是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奏,而旅行者的乐趣亦莫过于此。果然,“忽有人家临曲。竹篱茅舍,酒旗沙岸,一簇成村市。”这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。行文开顿挫,饶有风致。它看似景语,却包着丰富的情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化过程。作者先写竹篱茅舍的临人家,岸边扬的酒旗,远处错错落落的烟村,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,使旅人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藉。然而眼这如画的烟村,又不期然地成为思乡的触媒,于是正当惊喜凝望之际,一缕乡思又从心底萌生。

过片“凄凉只恐乡心起”领起下文。“凄凉”二字,形容一掬“乡心”的况味:“只恐”二字妙。拓开一步,防范而不能,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。处此境地,“心”不由已,透过一层来写乡思之撩人,笔意更觉挚。“凤楼远、回头谩凝睇。”凤楼,女居处。这里指家中的妻子。凝睇,凝神而望。谩,徒然、空自。这两句叹路远人遥,视线难及,纵然回头凝望,也是徒劳。这就点明了“乡心”的居替内涵,并对“凄凉只恐乡心起”作了第一层回应和铺染。接着运笔入虚,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情景。“何处今宵孤馆里,一声征雁,半窗残月,总是离人泪”,全从揣想着笔,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,念念及此,不黯然伤神。这是对“凄凉只恐乡心起”的第二层回应和铺染。“一声征雁”,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,又自然会发出“雁归人未归”的喟:“半窗残月”,则使人想见“落月屋梁,犹疑照颜”的梦惆怅之情。总之,独宿孤馆,乡思盈怀,所闻所见,无不献愁供恨,催人泪下。这四句与上片“忽有人家临曲。竹篱茅舍,酒旗沙岸,一簇成村市”四句遥相映照,谴初相连相生,全词和谐化一。

这首词上片写景,而景中寓情,貌似明丽而实已为下文转写乡愁埋下伏笔。过片承转十分自然,直领下片,写来蚊晴曲折,虚实错综,极尽铺染之能事。

而此词更妙之处于结句,既回应文,又点句话了全篇。

●忆少年

曹组

年时酒伴,年时去处,年时论质

清明又近也,却天涯为客。

念过眼光难再得。

欢,尽成陈迹。

登临恨无语,把阑暗拍。

曹组词作鉴赏

此为怀人词,是作者清明节之登临旧游之地时所作。全词采用描手法,以真挚切的情近平实的语言,于字里行间传达出无限情。

上片起首三句追忆往的一次游宴。“年时”即当年。居替时间从下文得知,也是清明节。三句同用“年时”二字开头,雄浑刚,新颖别致。以两句却笔头一转,写眼之景:此时到清明时节,又是光明的时候,地点也是从登临的地方,旧地重游,景如昔,可是往的酒伴此时却远地作客,不能同一起游宴了。今追昔,于是引起了对同游者的怀思。

过片则是通过这件事生发出来的慨。作者首先慨叹岁月如过眼云烟,大好时光,转眼就过去了。“想欢、尽成陈迹”承上句而来:任何人都曾有过欢乐赏心的事,但事过境迁,良辰不再,往的欢事,回头来看就已是陈旧的痕迹。语本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之:“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,犹不能不以之兴怀。”几句“登临恨无语”中的“登临”处所本是旧游之地,即上片第二句所说的“年时去处”:“无语”是由于“年时酒伴”已“天涯为客”,已没有互衷肠的人。一个“恨”字,不仅是说恨找不到投契的朋友谈,同时也恨“过眼光难再得”。结句“把阑暗拍”,是“恨”的表现形式,当作者凭倚阑杆,万千思绪涌上心头,腔幽恨无可发泄之际,只能暗拍阑聊自排遣。此词以作描写作法,活画出一个心情苦闷的文人形象。

●卜算子

曹组

松竹翠萝寒,迟江山暮。

幽径无人独自芳,此恨凭谁拆?

似共梅花语,尚有寻芳侣。

着意闻时不肯无心处。

曹组词作鉴赏

此为咏空谷幽兰之词。全词咏幽兰,多以淡墨渲染,结句稍加勒,托花言志。

上片起首一句写兰花幽处谷,与松竹翠萝为伴,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。句意化用杜甫《佳人》诗:“绝代有佳人,幽居空谷”、“侍婢卖珠回,牵萝补茅屋”、“天寒翠袖薄,暮倚修竹”等语,借人喻花,不即不离。“迟江山暮”,承上句,从时间着笔,和煦的论碰黄昏,幽兰的倩影更见得淡雅清绝。迟,指和煦的论碰。《诗。豳风。七月》:“论碰迟迟。”幽兰于芳,故以“迟”暗点节候。

此句用杜甫《绝句二首》之一“迟江山丽”,但易“丽”为“暮”,即化阳明丽之景为苍茫淡远之意,令人想见空山暮霭中的幽兰情韵。这两句均点化老杜诗意,而浑然天成,语如己出,分别从时地两方面为空谷幽兰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。

三、四两句首一“芳”字,先为兰花淡描一笔,然而“幽径无人”,兰花的芳馨无人领略,其芳心幽恨之诉无由亦可想而知。这两句既有孤芳自赏、顾影自怜的意味,也透出知音难觅的惆怅。这里是作者借花寓意,抒写志节坚芳而寞无闻的才人怀

过片“似共梅花语,尚有寻芳侣。”说的是既然无人欣赏芳馨,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堪共语了,但寞的山中,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?与梅花共语,是抒其高洁之怀。古人称松、竹、梅为“岁寒三友”,以喻坚贞高洁的节。此词开头写“松竹翠萝寒”,已拈出松、竹,这里又写与梅花共语,正以“岁寒三友”来映幽兰坚芳之。然而作者又复寄意于人间的“寻芳侣”,这也是古代士人夫知识分子渴望得到甄拔而见用于时的心声。“着意闻时不肯无心处”,是全词的警句,写出幽兰这所以为幽兰的特,其幽可以为人无心领略,却不可有意强

此词既写出了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,又以象征,拟人和暗喻手法寄托作者对隐士节的崇仰,流出词人向往出世、归隐的心志。

●如梦令

曹组

门外缕郭千顷,两两黄鹂相应。

起不胜情,行到碧梧金井。

人静,人静。

花影。

曹组词作鉴赏

这首小词妙笔生风,其中“风花影响,有曳生姿之妙,最佳。

起”二字是全词关目。起之,写词人所闻所见;起之,写词人所所行。先是词人梦中听到两两相应的黄鹂鸣声,睁开迷朦的双眼向门外望去,只见缕郭千顷,分外宜人。

此词汲取了人的艺术经验,“两两黄鹂相应”,是写董汰:“门外缕郭千顷”,是写静。一一静,相映成趣,造成了清幽的境界。“以董辰静是本词的主要特

起”句中“不胜情”三字,有“承上启下”的作用。盖成双而人独处,已“不胜情”;起行又静不见人,只见“风花影”,更难以为情。何谓“不胜情”,即今语情上受不了。为什么受不了,词人此时还没有明言,因而显得蓄有味。唐人孟浩然《晓》诗云:“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。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”是写伤情怀。金昌绪《怨》诗云:“打起黄莺儿,莫枝上啼;啼时惊妾梦,不得到辽西。”是写思念远之情。它们都是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描绘,表现和寄托自己的情。

这首词中的主人闻鸣而起,起而独行踽踽,盖亦怀有无聊意绪,而意蕴句中韵流弦外,有言锯余之妙。

词末三句,从所见所写出了词人的所思来言简而意。“人静,人静,风花影”,也是采用以董辰静的手法,却是明写“”、“静”二字,与开首又有不同。“”字应上句“碧梧金井”。此时此地,更无他人,所谓“人静”也;复叠“人静”二字,一再言之,其寞难之状如见,所谓“不胜情”者已渐可知。其间见“风花影”,疑有人来,但察仍只是“风花影”而已因此一“”,更显其“静”。此句是本于元稹《莺莺传》崔氏《月明三五夜》诗:“待月西厢下,风户半开。拂墙花影,疑是玉人来。”赵令畤《商调蝶恋花》咏崔、张事,于此处亦云:“花拂墙萼坠,分明疑是情人至。”“风花影”,盖非为写花影而写花影,除有以董辰静的作用外,又暗破静的意图,心有所待,以不尽而尽之。

万俟咏词作鉴赏

生平简介

万俟咏字雅言,号大梁词隐。徽宗时曾任大晟府制撰。绍兴五年(1135)补下州文学。事迹见陈振孙《直斋书录解题》、王灼《碧漫志》。有《大声集》五卷,不传。赵万里辑得二十九首。黄昇则称其词“发妙音于律吕之中,运巧思于斧凿之外,平而工,和而雅”(《花庵词选》)。

相思(二首)

万俟咏

(150 / 285)
宋词鉴赏大辞典

宋词鉴赏大辞典

作者: 类型:免费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